上卿。
孟子淡然一笑:“孟轲两鬓如霜,老骥不能千里,王恕罪也。”
魏惠王哈哈大笑,连连劝慰孟子,并慨然许诺资助孟子在鲁国兴办学宫。这是一件实事,孟子倒是着实感谢了一番,气氛渐渐融洽热烈起来。猛然,魏惠王心中一动,离席起身,恭恭敬敬向孟子一躬:“孟夫子领袖天下士林,敢请为魏国举荐栋梁大材,魏不胜心感矣!”
孟子大是意外,魏惠王也想起了求贤?
战国以来,天下名士十之八九出于魏齐鲁三国。举凡天下才士,莫不以在魏国修学若干年为荣耀。事实上,魏国才是真正的名士渊薮。魏国若要着力搜求人才,完全可以悉数网罗天下名士于大梁。然则,天下事忒煞奇怪。魏国始终是名士客栈,往来不断,无一驻足。孟子本人也是终身奔波求仕的沧桑人物,如何不知其中就里?有如此这般的国王,如此这般的丞相,谁要给魏国荐贤,必是自讨没趣。但无论如何,公然的求贤之心,孟子是不好扫兴的。思忖有顷,孟子肃然拱手:“魏王求贤,孟轲钦佩之至。然则,多年来埋首书卷,孟轲与天下名士交游甚少,尚无治国大才举荐,惭愧之至。”
“如此,日后但有贤才,荐于本王便是。”魏惠王极有气度。
正在此时,老内侍匆匆进殿:“禀报我王,名士张仪求见。”
魏惠王不耐地皱起了眉头巡视大殿:“张仪何许人?谁知道?”
丞相公子卬等几位重臣齐声回道:“臣等不知。”
末座先轹与左右对视会意,也齐声答道:“臣等不知。”
“举朝不知,谈何名士?本王要就教孟夫子,不见。”
“魏王且慢。”孟子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莫测高深的笑意,“这个张仪,虽未扬名于天下,孟轲却略有所闻。他与苏秦同出一隐士门下,自诩纵横策士。魏王不妨一见,或能增长些许见识。”
“孟夫子既有此说,见见无妨。”魏惠王挥挥手,“领他进来。”
片刻之间,一个年轻士子悠然进殿,举座目光立即被吸引了过去。一领黑色大袖夹袍,长发松散披肩,高大身材隐隐透出一种伟岸气度;步履洒脱,神态从容,在贵胄满座的大殿中丝毫不显寒酸,反有一股逼人的清冽孤傲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