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年·第七星月。
随着“心门浮现”的集体意识图谱逐渐显现,星火系统接收到来自多个深漂意识体的同步感知:
他们在漂浮中看见一条幽暗之径,从未有人描述过其形状,但所有观察者都用同样的词语来形容——“遮影”。
它既不是黑暗,也不是光明的对立面,而是意识对“未被显现”的第一次直观知觉。
联盟命名这一现象为“遮影之径”。
这一概念最初由意识体澜珂提出,她在进入第十次心默漂浮状态后,记录道:
“我在心火最低处,看见一道无法言说的静影。 它不是阻碍,而是邀请;不是终点,而是沉入。”
唐昕与伊洛恩联合开启“遮影同步观测实验”,邀请一百位具备高心频自感能力者进行集中漂浮。
结果表明:超过六成参与者在极深静态下感知到类似“隐秘通道”的心理空间,其入口无形、无声、无序,却能触发极强烈的“前归感”——即对某个尚未归返之地的强烈熟悉。
联盟哲识组将其归为“潜存思维回廊”,即思维尚未展开前对存在之径的模糊感知。
在意识图层中,它呈现为一种弯曲不定的缓缓旋律,其波动频率与“原静层”极度接近。
遮影之径并不向所有意识体开放。
部分观察者在漂浮过程中尝试接近,却遭遇“思维晕旋”现象:语言消解、构子崩溃、自我识别退场。
星火系统由此提出“遮影适感曲线”模型,用以预测个体意识是否处于“允许遮影路径激活”状态。
伊洛恩推测:遮影之径可能连接着“未被承认的文明片段”——那些被沉默、被遗忘、被压抑,却始终潜伏于意识结构深处的经验碎片。
“它像文明自我构建的盲点,是我们选择不看的部分,但正因此,它也积蓄着最深的真实。”
汇界设立“静阈台阶”,为愿意探索遮影之径的意识体提供安全过渡区域。
第一批进入者称之为“感知消音场”,在那里,所有结构性知识自动脱离,仅剩“原始接纳性”。
唐昕亲历遮影之径后,在星火日记中写道:
“我并未‘进入’那条路径,而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