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后我肯定会请您提意见的。”
“不敢不敢,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吧。”
陈佩斯告辞离开了。
梁晓声喝了两杯茶后也出了门,他还要回文学编辑部上班。
两人走后,高远没事儿干了。
他往桌子前一坐,琢磨起《瞧这一家子》的剧本来。
上辈子,这个剧本是王好为导演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
编剧林力原本就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一名员工,他玩票性质写了这么一个作品,自个儿也没想到会被王好为导演看中。
当然,这会儿他还没写出来。
剧本最初也不叫《瞧这一家子》,叫《爸爸,妈妈和我》,王导觉得不合适,因为故事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角色。
就改成了很口语化的名字,这才有了《瞧这一家子》这部经典影片。
高远思维发散,又想到明天和江淮延碰面,他会给自己提哪些修改要求呢?
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索性不往深里琢磨了。
房间里有几本杂志,包括上影厂的《电影新作》和峨影厂的《电影作品》,和北影厂的《电影创作》异曲同工,都是接受电影投稿的刊物。
高远一下午都在研究这几本刊物,没发现什么特别出彩的故事,随手丢在桌子上,嘀咕道:“不值一提!”
梁晓声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过来喊高远去食堂吃完饭。
两人又下楼奔食堂饱餐了一顿。
高远仍旧多打了一些饭,然后以吃不完的烂借口匀给梁晓声一半。
梁晓声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却也没拒绝小兄弟的好意。
吃饭期间,高远看到了很多名人,他没主动凑过去打招呼,太掉价了。
但北影厂很多人都知道他了,京城高考状元,17岁,高考作文被《人民x报》刊登,考完后创作了一部轻喜剧,投稿《电影创作》被选中。
年轻、帅气、惊才艳艳!
有几个女同志偷摸打量他。
也有胆子大的,比如李秀明,主动过来结识一下。
“嗨,我叫李秀明,你就是那个年轻编剧啊。”姑娘热辣大方地跟高远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