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红色家庭的我,在汉东巅峰对决 > 第114章 闭幕(3/4)
影课,面向青年推出剧本杀党史体验馆,这种精准服务模式值得推广。文化服务只有贴近群众生活,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培育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生力军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关键在人才。我省现有非遗传承人1200余名,但45岁以下仅占18;文化企业从业人员中,兼具文化素养和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足30。破解人才瓶颈,需要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

    一是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实施\"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在高校设立传统工艺、数字文创特色专业,建设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集群。某高校与老字号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让学生既学传统技艺,又掌握品牌运营,这种\"双师型\"培养模式成效显着。

    二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设立省级文化创新基金,对重大文化项目实行\"揭榜挂帅\"。某市推出\"文化创客计划\",为青年提供创业孵化、版权保护、市场对接一站式服务,两年孵化出3家独角兽企业。这启示我们:给年轻人舞台,文化就能永葆青春。

    三是构筑人才集聚高地。打造文化人才驿站,完善住房、教育、医疗配套政策。某开发区建设\"文化人才社区\",配套共享创作空间、实验剧场、版权服务中心,吸引200余个创意团队入驻。这种\"类海外\"创新生态,正是我们需要营造的。

    四、在文明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在交流中汲取养分。我省已与32个国家建立文化交流机制,但存在\"走出去多、走进去少\"的问题。某杂技团在海外巡演时,创新编排融入中国书法元素,让外国观众既惊叹技艺之美,又感悟文化之韵。这种\"以艺通心\"的实践,正是我们需要的国际传播方式。

    要实施\"文化出海20工程\":建立海外文化中心,培育网络文学、国潮品牌等新载体;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制定;举办世界文明论坛,打造文明对话的\"东方客厅\"。只有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世界,才能让文化自信更有底气。

    同志们,朋友们!

    站在新的历史,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守护文化根脉,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