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化解医疗、教育数字化困境以及就业市场冲击等难题后,苏然本以为能迎来一段相对平稳的工作推进期,可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位坚毅的实干者。随着全省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新兴数字产业的发展遭遇了创新瓶颈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
苏然在一次全省数字产业调研中发现,尽管前期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培育了一批数字企业,但多数企业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在软件研发领域,高端芯片设计、基础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一旦外部供应受阻,整个产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在人工智能领域,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算法创新、数据标注质量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苏然意识到,要突破创新瓶颈,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他向省委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报告,建议设立省级数字产业创新基金,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研发潜力的企业与项目;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省委迅速批准了该报告,并给予了充足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苏然马不停蹄地投身到创新生态建设中。他亲自走访省内各大高校,与校长、科研院长洽谈合作事宜。在与一所知名理工科大学的交流中,校长面露难色:“苏领导,产学研合作我们一直很支持,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流程复杂,涉及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不好协调啊。”苏然早已料到这些难题,他拿出一套精心准备的合作方案,详细阐述了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以及简化的成果转化流程。经过多轮沟通与协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壁垒逐渐被打破,多个联合创新实验室相继挂牌成立。
与此同时,苏然积极筹备国际数字产业创新论坛,希望借此平台吸引全球顶尖数字企业与创新人才汇聚本省。筹备过程中,苏然遭遇了预算紧张、国际嘉宾邀请困难等诸多问题。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一方面与财政部门反复沟通,争取更多活动经费;另一方面,通过个人人脉与行业协会,向国际知名数字企业高管、科研领军人物发出诚挚邀请。在一次与国际数字经济协会负责人的电话沟通中,对方对本省的数字产业基础表示怀疑,苏然详细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