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已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苦!
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林业缓缓地放下手中的毛笔,轻轻呼出一口气。此时他才惊觉,自己周围不知何时已围满了众多文人雅士。他们一个个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地盯着林业面前那张墨迹未干的宣纸,生怕发出一点声响会干扰到林业的灵感与思绪。
就在林业搁下最后一笔时,一直站在人群最前面的唐晏迫不及待地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眼疾手快地一把夺过那篇刚刚完成的文章。只见他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仿佛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文章,而是一件稀世珍宝一般。
紧接着,唐晏清了清嗓子,如同一位专业的唱诺人那样,开始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林业的作品来。他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悠扬,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真挚而热烈的情感。随着唐晏的诵读声在空气中回荡开来,在场的众文人墨客们先是微微一怔,随后便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喝彩声和掌声。
“好!真是妙极了!”
“此等文采,实乃当世罕见啊!”
众人交头接耳,对林业的这篇文章赞不绝口。就连那些平日里以严苛着称的点评夫子们也不禁频频点头,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之意。其中一位夫子更是激动得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此文堪称千古佳作,必能流传后世!我提议将其铭刻于滕王阁最为显眼之处,让更多人得以欣赏林公子之绝世才华!”其余夫子闻言,皆齐声附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