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病人有些症状较重,时常求治于骨科,或去做按摩,但效果往往不好。到骨科安排吃止痛活血药,可能当时有效,停药后症状马上就又出现。按摩也是按按就好些,按完很快就回到从前的状态。如果遇到前述情况,我们就应该考虑情绪的问题。
这种状态,其实也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只要注意调适心情,劳逸结合,多运动,多社交,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培养一种爱好,转移一下注意力,病情就会逐渐改善。
有些人因为长期焦虑和压力过大,会患上肋骨软骨综合征,也叫做蒂策综合征。表现为前胸胸骨柄、锁骨下方、肋骨处的疼痛,有时候伴有胸闷的表现。
有些人会形成全身多发性的肌肉疼痛,伴有乏力、睡眠障碍等表现,这就是纤维肌痛症。除了情绪调整外,还需要适当的局部治疗和整体的药物干预。
此外,过度的焦虑抑郁,还有一种症状叫做躯体化表现。病人会有顽固的没有明确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的疼痛,情绪不能自控,周身乏力,自信心下降,无法参加日常工作。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求助精神心理科医生。
事实上,大多数疼痛病人,会随着患病时间的慢慢变长而出现心理问题,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状态。负面情绪不仅会加重原有的疾病,而且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反之,乐观、积极向上的正面心理状态,则有利于疾病的快速向愈。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表现为改变头位时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感,部分人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作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老年人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微循环障碍,发病率较高。
后循环缺血
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及穿支小动脉病变。其导致的头晕或眩晕可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固定,同时伴有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跌倒发作等,头颅磁共振成像及颈动脉超声、血管造影等能发现颅内缺血的责任病灶及血管病变。
精神性头晕
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因素以及行为因素容易出现精神原性的眩晕和头晕,主要包括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症状,除了不开心、闷闷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