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年轻人们来乘凉”中,有的人喜欢上茶馆听评弹,有的人相机里全都拍满了花花草草,还有的人和同好们分享盘手串心得……
“自从选择了‘精神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我好像越来越年轻了。”网友“团子”在社交媒体中这样说。“团子”过上了极简生活,不再买零食而是选择吃水果,早睡早起也不熬夜蹦迪,静坐冥想成为团子最喜欢的运动方式……这样的生活似乎让她感觉心情更加放松愉悦,“仿佛获得了新生。”
为啥老年活动成青年新宠?
在众多讲述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帖子中,不难发现吸引这群年轻人的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近些年来,传统戏曲、中国茶道等传统文化在影视剧、游戏等领域的兴起客观上带动了青年群体向这些活动靠拢,传统文化具有的独特魅力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超级酷”。此外,八段锦、太极、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养生体育项目走进了高校,成为大学体育选修课,大学生成了观看、学习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主力军之一,这一点在b站的相关视频弹幕中体现得格外明显。
另一方面和心理有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医师刘晓云认为,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兴起与“慢生活”理念的普及有关,“现在‘精神老年人’也是一个比较热的词,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一部分人,并不是说所有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刘晓云表示,“这种生活方式的兴起也和部分年轻人希望能放慢自己生活的脚步,好好享受生活的观念有关系。”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和工作压力中,选择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未尝不是一种保持情绪内核稳定,调节疏导自我心理的方式,“有的人面对压力会选择换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比如说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啊,或者说去徒步旅行,这都不能说这个人心态是老的,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刘晓云认为,放慢脚步也是一种对焦虑自我调节的方式,“运动就是情绪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这几天“跑步的多巴胺仅次于谈恋爱”的词条还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刘晓云从心身医学角度来看,运动确实能够达到让人愉悦的效果,“高强度的运动会促使人脑释放内啡肽,内啡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