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咱们能不能把‘绿水青山’这个概念推广到其他地区?”
“别说‘概念’,说‘方法’。”李强打断道,“每个地区的条件都不一样,就像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独特的风土人情。”
午后的茶歇时,办公室里又接到了一通来自日本的电话。对方表示对农场模式很感兴趣,但希望能在年底前进行实地考察。李强摸着下巴,看着窗外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原先这里也是沙漠化的一部分,如今却变成了一块生机勃勃的耕作场。
“你们等等。”他对电话那头说,“我这就过去看看。”
返回教育中心时,李强遇见一群来自本地中学的学生,他们正在拿着便民工的手写大字:“我们要看‘绿水青山’农场!”
学生们说,他们是被老师带来的考察组,听说了这片土地的奇迹,一定要亲眼所见。
“我今天学到了最重要的一课。”坐在公用课桌旁的是三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一个是城里的书虫,已经在农业社团参与多年;一个是本地农民的孩子,对农活从小干悉数;还有就是刚进入城市大学的研究生,最近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课堂上最让我难忘的是老师的一个概念。”城里学生说:“他总是说,我们不是要去‘替代’传统农业,而是要找到一种‘共生的’方式,让现代农业与自然、社会、经济达成平衡。”
研究生附和道:“正如我在文献中读到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构生产体系,重新定义人与土地、人与物种的关系。就像老子的‘道法本是一体’一样,但这听起来太玄乎了。”
李强微笑着点头,“也许正确的农业文明就是这种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农民孩子看着其他三个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说的这些,我在麦田里看着都能理解。这两年‘绿水青山’变了,我们也变了,就像那些被重新培育出来的土地一样。”
午后的阳光洒在教育中心的教学楼上,学生们继续讨论着个人的小组项目。城里的书虫想搞一个“农场+课堂”项目,将现代农业知识和传统手工技艺结合起来;研究生则计划开展一项关于土壤恢复率的实地调查;而农民孩子早已有所准备,他想带着来园地的技术专家一起,试图将新学到的理念运用到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