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你的主场,我很放心。”
这是俞清秋在剑桥的师兄,徐珩。
一共五个人的团队,他们两个人先行一步,来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两年前,俞清秋所在的实验室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仿生材料,在模仿蛛丝的特性上,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然而问题是,这种仿生材料十分脆弱,韧性虽然足够好,却无法形成长纤维,实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为了给这种材料找到出路,俞清秋突发灵感,把这种仿生蛛丝和蚕丝进行混纺。
一次偶然的意外下,测试温度出现了误差,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两种材料出现了分子间的反应,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
新型的结构让混纺后的纤维强度和韧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甚至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蚕丝原本的那些弱点。
在这样的加持作用下,纤维的长度也得到了提高。
这个结果大大振奋了实验室的团队,年纪最大的在读博士生徐珩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技术在未来的商业价值。
于是,在他的建议下,这项发明被快速注册了专利。
在即将退休的导师的帮助下,这个项目获得了十万英镑的科创资金,用于这种新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探索性能的极限。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成功在实验室生产出了达到民用纺织标准的长纤维。
十万英镑的资金很快也见了底,团队必须考虑接下来的计划,如果无法让这项技术顺利转化为商用,只会沦为纸面的文献。
通州,是国内最大的轻纺聚集地,经过数年的发展,上下游都十分完善。
于是,俞清秋经过多方的调研,最后决定,回国创业。
利用轻纺城完善的产业链,来助力自己的项目完成最后的攻坚。
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同时带来了不少国内外的投资基金,在这里寻找机会。
轻纺城也有自己独立的产业基金,来帮助那些处于初创阶段的公司度过资金的难关。
接下来时间里,俞清秋的行程被约得满满的。
不过幸运的是,在母亲宁佩君和舅舅宁远舟的帮助下,俞清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