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
市场参与者们看到英国官方的认可,便放心地进行投资。
实际上,他们或许都没意识到,自己正陷入信用评级机构精心策划的世纪骗局之中。
但国家层面的宣传极具蛊惑力。
英国政府为了扶持债券市场,出台了各种政策,债券市场因此愈发壮大,而投资者们看到不断扩大的市场,又纷纷涌入。
“但反过来,债券市场的信用度与英国的国家信用紧密相连。”
这就像是一场报应。
主导债券市场过热的英国政府,如今面临着反噬。
一旦政府信用度下降,支撑债券市场的根基就会崩塌。
“四处都潜藏着风险。只要其中任何一个被触发,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可怕的是,这些风险所对应的炸弹规模也极为庞大。”
没错,就是炸弹。
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并非健康的扩张。
贝尔福首相的肩膀开始微微颤抖。
直到现在,他眼前那层模糊的迷雾才逐渐消散,现实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他面前。
与此同时,巴林银行行长却很镇定。
“债务抵押债券,cdo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贷款。更何况,信用评级被随意发放,实际中无限贷款的情况肯定已经发生。”
“把钱借出去,将贷款本身证券化作为抵押,再‘借钱’。用这笔钱再放贷,再证券化作为抵押,又‘借钱’。”
情况不妙,非常不妙。
商业银行靠着不良的cdo发展起来,这就意味着这些商业银行本身就是炸弹。
资金积累得越多,风险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循环100次,贷款就会累积100次。
同时,从其他金融机构借来的钱也会累积100次。
“放贷次数会急剧增加。算上衍生产品,规模会越来越大,远远不止100次、1000次。”
一切看似美好。
贷款增多,企业融资就更容易,由公司债券构成的债券市场就能进一步扩大。
毕竟cdo本质上和公司债券差不多。
在买卖过程中大家都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