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个理由。“就算在英国本土建飞机工厂又有什么用呢?”
“啊?”英国谈判团成员们一脸茫然,不明白他的意思。
“目前德国的轰炸已经持续近两个月了。齐柏林飞艇已经生产出超过250架。不断增加的飞艇数量,正在扩大对英国本土的轰炸范围。”杜鲁门详细地阐述着当前的局势。
战略轰炸开始一个半月左右,德国陆军航空队每接收一批齐柏林飞艇,就立即投入到前线。
两个月的战略轰炸带来了海量信息,齐柏林飞艇的技术也在以几何级数不断进化。
如今,齐柏林飞艇已成为恐惧的象征,炸弹装载量不断增加,飞艇尺寸越来越大,速度也加快了,相关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为了进一步蹂躏英国本土,各种残忍手段都用上了。
不过,还有一点值得庆幸,过去,经历过伦敦大火的英国建筑,如今大多是石制建筑,相比木制建筑,对白磷弹的抵抗能力更强。
但如果大量投掷高爆弹,不管是工厂还是其他建筑,都得被炸成废墟。
“就算在英国本土建工厂,还没等生产出飞机,就会被德国陆军航空队炸得粉碎。
只有生产出飞机,才能进行防御,可生产飞机的工厂都被烧毁了,一切不就都完了吗?”杜鲁门的这番话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是强词夺理。
但当下的英国资金短缺,对工厂的投资必然有限,而英国的特殊情况,又给这种牵强的逻辑赋予了可信度。
更何况,飞机制造工厂造价高昂,“可能一次战略轰炸就化为乌有。”
英国谈判团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战略轰炸一旦把工厂炸毁,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然,如果英国防务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投资,保险公司也帮忙分散风险,或许可行,但这两种情况杜鲁门都不会允许。
因为不管怎么看,这都是技术泄露的绝佳环境。
而且,杜鲁门想要牢牢掌控局面。
工厂设在美国,他就能随心所欲地调节出口物资数量,既能提高交货单价,也能提高出口关税,他想给英国套上各种绳索。
英格兰银行,杜鲁门希望伦敦金融城现在这片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