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集结,意味着法国军队的防线仍然处于薄弱状态。我们在上次进攻中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只要通过大进攻推进,就完全有能力包围他们。”
德国再进行大规模的总动员令征兵,可能会逐渐力不从心。
但从军方的角度来看,作为德国的军人,施里芬认为征兵是正确的做法。
毕竟法国已经在强行征兵了,正常情况下,他们绝对不可能组建两支野战军团。
德国也因此不得不向巴黎方向投入第三军。
“啧。美国扣押德国商船的时机太巧妙了。”
施里芬咂了咂嘴。
最终,德国注定要被孤立。
既然已经宣战,也无可奈何。
但施里芬感觉到美国对法国的支持比想象中更加积极。
施里芬将这次事件铭记在心,开始对美国加以防范。
施里芬计划制定时所设想的变数和规模,已经超出了误差范围。
现在再提误差范围,都觉得可笑。
“与敌人初次接触后,就不应再有求生计划。”
赫尔穆特·冯·毛奇。
这是建立当前柏林参谋部体系的普鲁士战争英雄,老毛奇的名言。
确实如此。
施里芬计划也只是众多计划中的一个。
它早已偏离了原定轨道。
施里芬表情凝重地看着地图上的战线。
“尽快补充步兵师团和野战部队,加强防线。必须扩大征兵条件范围。”
战局已经超出了预测范围。
施里芬心中涌起一丝不安。
即便是钢铁般意志的他,也开始隐隐感觉到。
他预感到这场战争可能会比想象中持续更久,还预感到自己可能会陷入一场被鲜血和尸体淹没的大屠杀。
法国军队正逐渐将未来的力量投入到当下,并且正在送上前线。
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承受的地步。
“必须通过这次大进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否则……”
总体战。
如果这次大进攻失败,德国军队将面临怎样的战争?
施里芬脑海中,一个新的概念如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