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g和ndl等原有供应网络的消失,德军的补给问题只会愈发严峻。
对柏林参谋部来说,当下最大的问题就是补给,以及无论如何都要让施里芬计划成功。
对施里芬来说,美国这个变数绝对不是什么好变数。
“柏林现在绝对不敢招惹美国。事实上施里芬似乎也明白这一点。”
“……什么意思?”
“就是施里芬似乎也不想让美国参战。”
德国攻击美国,没有任何好处。
但科特柳部长有些好奇,杜鲁门开口说道:
“为什么?”
“首先,德国在海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还想跨越大西洋,这个想法本身就很疯狂。这意味着德军根本无法攻击美国本土。”
“也就是说,会陷入单方面挨打的局面。”
“是的,更何况美国的人口数量可观,工业实力在与德国钢铁业的竞争中也占据优势。当然,德国制造业与之差距不大,但规模上就是另一回事了。”
“哦,大规模生产。”
“没错。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基地和大规模征召的美军一旦登陆欧洲大陆,德国整个国家都会摇摇欲坠。而且就算德军设法阻拦,也没有任何好处。”
一旦演变成灭国战争,德国只能陷入苦战。
尤其是在失去制海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对精于算计的施里芬总参谋长和德国政府来说,发动一场没有任何收益、只有损失的战争,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一场只有损失的战争。”
“有道理。”
就算德军找到攻克无畏舰的方法,结果也一样。
只要补充的军舰数量比被击沉的多就行。
美国可以用无穷无尽的资源拖垮德军。
无穷无尽的资本浪潮?
不,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工业浪潮。
科特柳副部长对这些惊人的言论苦笑着摇摇头。
“所以,只要美国不越界,德国绝对不会主动招惹。”
这不是能不能打赢的问题。
发动战争带来的破坏损失,远远大于可能获得的利益。
从根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