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街头巷尾,随着百姓生活逐渐安稳,宫廷与后宫秩序相继恢复,一片新的气象悄然萌生。然而,杨玉环站在宫墙之上,俯瞰着这座城市,心中清楚,真正的大唐复兴,不仅在于物质的重建,更在于文化的兴盛。文化,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能将大唐的子民紧紧相连,赋予国家强大的凝聚力与深远的影响力。
这一日,兴庆宫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一地斑驳。杨玉环与李隆基相对而坐,她神情专注,缓缓开口:“陛下,如今咱们在民生、宫廷秩序等方面都有了显着进展,可文化方面,也不能落下。文化是我大唐的灵魂,只有文化复兴了,大唐才能真正重振雄风。”
李隆基微微点头,眼中露出思索之色:“爱妃所言极是,只是这文化复兴,该从何处着手呢?”
杨玉环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陛下,咱们可以先鼓励文人墨客创作。这些文人,才思敏捷,若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与鼓励,必定能创作出许多佳作,为大唐文化添砖加瓦。再者,举办诗词、书画比赛,既能激发文人的创作热情,又能选拔出优秀的作品。另外,资助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让我大唐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李隆基听后,眼前一亮,拍手称赞:“爱妃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全力推进这文化复兴计划。”
旨意一下,相关官员们立刻忙碌起来。他们首先广发告示,张贴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各书院学馆,向天下文人宣告朝廷鼓励创作,将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同时,紧锣密鼓地筹备诗词、书画比赛的相关事宜,确定比赛规则、场地和评委人选。
杨玉环深知,仅仅张贴告示还不够,要真正激发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得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诚意。于是,她决定亲自走访长安城内的几大书院。
第一站,她来到了长安最负盛名的白鹿书院。书院内,书声琅琅,学子们正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杨玉环身着朴素却不失典雅的服饰,在书院山长的陪同下,走进了一间教室。
学子们看到杨玉环,顿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纷纷起身行礼。杨玉环微笑着示意大家坐下,说道:“同学们不必多礼。本宫今日前来,是想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也想和大家聊聊文化创作之事。”
她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