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宫殿在工匠们的努力下,逐渐重现昔日光彩,可杨玉环心里清楚,要让这座城市真正恢复生机,光靠宫廷重建远远不够,百姓的生活才是重中之重。那些日子,她时常站在宫墙之上,望着宫外百姓们流离失所的景象,心中满是忧虑。
这一日,阳光洒在兴庆宫的大殿内,杨玉环坐在李隆基身旁,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如今宫廷重建已有进展,可宫外的百姓们还在受苦。咱们得想办法安抚他们,让大家的日子好起来。”
李隆基微微皱眉,叹了口气:“爱妃,朕也正为此事发愁。如今国库空虚,可百姓又亟待救济,这该如何是好?”
杨玉环思索片刻,说道:“陛下,臣妾觉得咱们可以先开仓放粮,赈济那些受灾严重的百姓。让大家有口饭吃,才能稳住民心。”
“开仓放粮?” 李隆基有些犹豫,“可这粮食放出去容易,后续再筹集就难了。”
杨玉环轻轻握住李隆基的手,温柔却坚定地说:“陛下,百姓是我大唐的根基。若百姓都吃不饱饭,谈何复兴大唐?如今先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后续咱们再想办法开源节流。”
李隆基沉思良久,终于点头:“好,就依爱妃所言。传朕旨意,即刻开仓放粮,务必确保每一个受灾百姓都能领到粮食。”
旨意一下,负责粮食调配的官员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首先对长安城的几大粮仓进行了细致清查,统计出各类粮食的储备量,根据受灾百姓的预估数量,精确计算出每人能够分配到的粮食份额。为了确保放粮过程有条不紊,官员们还制定了详细的放粮计划,将长安城划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安排专门的放粮点,并且确定了每日的放粮时间和顺序。
放粮的前一天,士兵们早早来到各个放粮点,用绳索和木栅栏设置起排队通道,确保百姓们排队时能够保持秩序。同时,他们在放粮点周围张贴了醒目的告示,上面写明了放粮的时间、地点、领取规则以及注意事项。
放粮当日,天刚蒙蒙亮,长安城的几大粮仓前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百姓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扶老携幼,静静地等待着,虽然饥饿难耐,但秩序井然。
“娘,咱们真的能领到粮食吗?” 一个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