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想不开。就算抓到了,搞得一身汗津津,浑身都不舒服。
可张氏怎么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呢。晚上李小苗做了份椒麻鸡,家里人爱好麻的口味,放了不少花椒在里面,去腥增香。
饭间李小苗提了送李小宝进学的事,全家一致通过。
“刚好小宝的新衣服也做成了,就是余下块布料。”
“老二,明日你去布庄,选两匹白色的绢布。”
李大飞点头,给先生送绢布,就是学生交的束修。
绢布等同银子,可以自己留作穿用,也可以拿去典卖,或者以物换物。
这古代的繁文缛节,李小面不清楚,就由张氏一力操办。
饭后,李小苗画了个现代简易版布包的样子,张氏很快照样裁剪缝制出一模一样的来。
某日,李大贵还像往常一样,低头玩弄桌洞里的木制宝剑。正玩得起兴,有人喊了声:“有新人来了。”
李大贵对此习以为常,铁打的私塾,流水的学生,“有什么好稀奇的。”
他们只有一个班,常常有些人书念的好好的,因为家里出现变故,无法供应,就只能辍学回家。
有的人自知不是读书的料,读了两年书,认了些字,学会算经打算盘,就可以去县城谋个账房学徒的活。
至于李大贵一类,属于有钱没地方花的另类。
“之前可曾读过书?”
这算是考教,也为今后授课因材施教。
“目前在抄写《千字文》,学生还认些简单的字。”
沈夫子满意的捋捋胡须,不到6岁的年纪,已经开蒙,对生于乡野的孩子来说,实属难得。
“小弟何不把抄的书拿给先生一阅?”
李小苗把书袋递给他,从里面拿出只抄一半的书。
“这东西不错。”
比平时用的书篮便携美观,连带对李小苗母女都有了好感。
从中也可窥见,这家人对读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