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冯君准备改良玉米的时候,教员直接批示,让当地全力配合他的科研工作。前进农场原来的三亩地,被扩充到三百亩。
还专门派遣人员给他种地,冯君只需要指导就行,不需要自己去做体力劳动。
三亩的玉米在蝗灾来临的时候刚好是抽穗的关键期,好在有土地庙在,能发挥实力,要不然这几亩的科研田早就被蝗虫给糟蹋了。
抽穗期比较关键,玉米的顶端花粉会接触到中间玉米的玉米苞,通过玉米苞的须,授粉成功,从而结出玉米粒。
正常的杂交,就是各种玉米相互交叉受精,从中挑出最优秀的作为种子。
要选择有杂交优势的才行,并不是所有的杂交产物都能遗传最优质的基因,甚至出现物种倒退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这个时候,冯君就要记录每个品种玉米跟玉米之间的受精,记录好之后,等待玉米成熟,看结果。到底有优势还是只有劣势。
农作物育种杂交是非常科学严谨,又枯燥乏味的工作。三亩地,接近二千平米,种植的玉米数量又多。
前进农场的人被冯君毫不客气的征用,每棵玉米都单独建档记录,做好科学统计。
紧赶慢赶的,加上晚上冯君用法术,才在玉米花期结束前全部搞定。这也是他没经验,不该一开始就弄这么大面积的。
教导员安排的人员这个时候也到了,帮助这些玉米进行精细化管理。从施肥,除草到捉虫,全都是人工操作。记录每棵玉米的生长情况数据,以便以后研究用。
等全球蝗灾疫情过去后,这三亩玉米也迎来了丰收。
三亩玉米,不是每一颗都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中有一半的产量都是减少的。
所谓产量减少,是指单个玉米棒子重量,跟里面的玉米粒个数大小都比平常的要少。
还有一小半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有其中的一小半,玉米棒子大,颗粒饱满,重量足。
这些都是作为种子使用,得经过几次培育,去掉隐藏风险才能大面积种植。玉米种植都是在气候比较温暖的时候,北方每年正常一季玉米的。
有农业大学的教授也过来,他提议要去南方实验,南方那边气温比较合适,玉米可以种多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