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他也一直有关注,过了十来天陶正军才找上门,比他预想的要沉得住气。
李伯安没说话,只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报纸递给陶正军。全英文的报纸,正是姜家随着运输物资一起送到的。
当时姜家代理人说有特殊物资,让他一定要派信得过的人去亲自接货。
他原以为就是特殊设备,不想最后一次交货的时候,对方送了一封要他亲启的信,信里简单说明了姜家在国内找人的事情,以及这份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两张照片和一句话,“盼归。提供确切消息者重酬。”
姜家不是不想写得详细一些,可是那个年月的人,姓名、年龄、籍贯什么都是可能做假的,而姜桂参加抗战又是偷偷走的,也就是照片可能还有些参考价值。
陶正军看着眼前的寻人启事,手有些颤抖,
李伯安说道,“启事中那个十六岁的女学生就是走失者,那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是女学生的父亲。他们的面貌与你们父女有七成相似。”
陶桃听了这话,也凑近了陶正军手上的报纸看了看。
黑白照片里的姑娘明眸善睐,笑脸盈盈,穿着民国时女学生的装扮。和陶桃表面上的斯文乖巧不同,照片里的姑娘,给人的感觉很青春活泼。
要不是两人的气质截然不同,陶桃都能误会那是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拍的照片。
而那个中年男人和陶正军的长相只在五官上有相似处,脸型轮廓却大有不同。若说黑白照片里的男人是儒雅的绅士,陶正军则是坚毅果敢的军人。
陶桃见父亲一直看着照片没说话,只得开口问道,“这两位是?”
李伯安:“据给我送这份报纸的人说,女学生名姜桂,1936年离家参加革命,随后与家人失联,至今仍不确定其具体情况。
“姜桂的父亲姜公,是当时爱国沪商领袖,为我们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可惜在抗战胜利前一晚,遭遇间谍伏杀,牺牲了。”
李伯安看看父女俩,最后道,“如果我所猜不错,正军你应是姜桂同志的儿子。但是你父亲的消息,我们得先确定姜桂同志的消息才有可能找到。”
陶桃:“李伯伯,那您认识我奶奶吗?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