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低落。这种情绪的多变性与他们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大脑中的情绪调节中枢还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的起伏。例如,在课间与同学愉快地玩耍,可能因为一句话不合心意,就突然生气,与同学发生争吵。
(三)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初一学生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他们渴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过度束缚,希望能够自主地决定一些事情,如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等。在家庭中,他们可能会对家长的唠叨和过度干涉感到厌烦,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学校,他们也希望老师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利,而不是事事都严格要求。
然而,在追求独立性的同时,初一学生又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首先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也会依赖家长的安慰和支持。这种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例如,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他们可能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又会抱怨家长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监督。这种矛盾心理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理解与引导,帮助他们逐渐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
二、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一)思维方式的转变
初一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小学阶段,他们更多地依赖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理解知识,例如通过数手指、摆积木等方式来学习数学运算。而进入初一后,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他们需要逐渐学会运用抽象的概念、原理来解决问题。
以数学学科为例,初一学生开始学习代数方程、几何图形等知识,这些内容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方程时,他们要理解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概念,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来列出方程并求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再像小学时那样通过直观的数数或实物操作来解决问题,而是要运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来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在语文学习中,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是开始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等抽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