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该规定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规范,促使人们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遵守法律规定,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也为医生等相关人员在处理孕妇死亡事件时提供了法律依据,避免因行为不当而受到法律制裁。
二、从尸体到活体的转变
1610年4月21日,德国维滕堡大学医院发生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名箍桶匠的妻子由于被撞后子宫位置不正,必须通过剖腹取出她的第一个孩子。外科医生耶雷米亚斯·特劳特曼在助产历史上第一次为活人进行了剖腹产手术。他在一名外科医生和两名助产士的协助下,首先切开产妇高高隆起的腹壁和腹部脂肪,然后沿子宫长轴切开子宫,把孩子和胎盘一起取出来。这个孩子活了9年,而母亲在剖腹产手术后4周就去世了。这一事件标志着剖腹产手术开始从一种对死亡孕妇的处理方式向救助活着的孕妇的产科技术转变,但当时受医疗器械和技术条件的严重限制,手术后产妇的存活率极低。
剖腹产手术的发展十分缓慢。当时的医生只知道切开孕妇的腹壁和子宫取出胎儿,竟然不懂得缝合子宫切口,所以大多数产妇在剖腹产手术后,不是死于出血就是死于感染,存活率不足一半。这种高死亡率使得大部分助产士把剖腹产手术称为蓄意谋杀,因此在当时,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如产妇骨盆小而使产道狭窄时,医生才会施行剖腹产手术。
三、技术改进带来的转机
1876年,开始有医生为防止产妇子宫大出血或感染,行剖腹产手术时索性将子宫切除,这一做法虽然使产妇存活率大大提高,但是做过这样剖腹产的女人,将永远失去再怀孕的可能。这是在当时医疗技术条件下一种无奈但有效的尝试,它反映了医生们在不断探索降低剖腹产产妇死亡率的方法。
1882年被视为剖腹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年份。一位德国医生正式创立了一套剖腹产手术操作规程,并发明了剖腹产手术缝合线。从此,医生可以把产妇的子宫前壁纵行切开,取出胎儿,然后将子宫的切口缝合起来,使她们以后仍可再次妊娠、分娩。这一技术突破为剖腹产手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麻醉术、伤口无菌处理技术的发展,剖腹产手术不断改进,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