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只是在这场注定要栽入史册的大战中,谁是敌,谁又是友,谁胜了对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更好,恐怕谁也分不清楚了。
弓高城是冀州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位于漳水和济水之间。
李绩所率的十万骑兵,从巨鹿出发北上,一路进军顺利,连战连捷,不断‘收复’失地,歼灭沿途的各支突厥分田小队。绕道武强和乐寿,跨漳水南下,进入了弓高城。
弓高县令是清河崔氏的族人,热情的招待了李绩一行。
一路行军很是疲惫,李绩和军中几位重要的将领都进入城中休息。十万骑兵直接驻扎在城南,简单的坚起了木栏栅,就扎下了营塞,甚至连壕沟都没有挖掘。
不怪大军如此随意,在李绩临行前,李言在御书房专门招见了他,向他通告了河北突厥人的‘真实情况’。
李言无耻的引用了长孙无忌的说法,突厥人三十万人南下,经过辽河平原,辽西走廊,还有河北广袤地带的数十座攻城战,死伤惨重,已不足来时的一半了。
听到这里,李绩下意识的就放下了警惕。
也是,在燕山防线和辽州没有失陷的情况下,一股深入大唐腹地的突厥人,必然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盲目的四处攻城之下,也必然损失严重。
在李绩想来,大唐内地的城池虽然不如边地,就算再脆弱,也能撑上些时间,消耗一些敌人。若说突厥人一直打到黄河北岸,还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他也不信。
他当然知道,突厥人分田地会严重消弱城防力量。
可在官府和世族控制下,只要形成攻城战,必然能给突厥人带来一些损失。
几十上百个损失下来,自然会累计成巨大伤亡。
可怜的李绩,本是一代名将,却一直在军中厮混。不懂官场中的操作手法和处事心态,被信奉‘体面比对错更重要’,‘说你对,不对也对;说你错,不错也错’的官宦系统给糊弄了,成了表面主义的受害者。
再加上李言别有用心的误导,自然做出了突厥人实力大损的判断。
跑到关中的河北世族们自然是知道实情的,但他们却不会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