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过一个安稳的新年。”‘嗡’
大殿内迅速热闹起来,群臣们也激动起来,军权可是重中之重,朝中各派都想把自己派系亲近的武将推上去,以增加已方的力量。谁不知道突厥人别看现在闹得挺大,实际上就是瓮中之鳖。
皇上建立了财政寺后,朝庭不缺钱粮,兵力也筹集到了,突厥右贤王也老老实实的待在西部草原,没有南下落井下石的意思。仅仅只是一股孤军,只要大军一到,自然能碾成齑粉。
这简直是白捡的功劳,谁不想争一争,就是争不到的,也想蹭一蹭。
“启奏皇上,臣推荐英国公李绩。”
兵部左侍郎李德卿立马先声夺人:“大家都知道,英国公随太上皇征战多年,久在北方戍边,参予了多次与突厥人的战斗,对突厥人的作战风格更是熟悉无比。”
“贞观三年定襄会战时,更是立下大功。”
“英国公年富力强,正是扛大梁的时候。是以臣建议,这次河北之战,交由李绩统率。”
如今大唐老将凋零,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那批人,要么伤病横死,要么垂垂老矣。而李言东宫侍读群体虽然包涵了新一个时代的杰出将领,只是这些人年龄最大的也才三十多岁。
在一个讲资历和功绩的和平岁月,他们还早着呢?
李言回到长安继位后,这些出身东宫的武将们也不着急了,在李言的安抚下,多半都在中郎将的实权位置上,留在长安掌兵。
他们离着统率大军,主持大局,至少还差十年光景。
而李绩正好处在青黄不接的关口,无论是各方派系,都是极力拉拢。其中许尽忠就向李言推荐过李绩,让皇上借这次战事,施恩于大将,把李绩拢入怀中。
只是世族们对李绩也很看重,抢先举荐,李德卿是陇西李氏的族人。他先声压人,皇上若是答应,则为他们做了嫁衣,人情是他们的;若是不答应,那就会得罪李绩,把这员骁将往他们一方推。
龙椅上的李言微微皱眉,无论怎么样,他拉拢李绩的成本与收获都不成正比。
“若论起资历来,恐怕朝中还能战的将领无人能胜过卢国公。”
礼部侍郎崔本善随后道:“李大人说到定襄之战,那时卢国公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