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就是替他暗中蓄养死士,以备不时之需,是以李佑的心思一直都没有隐瞒过纥干承基。
在山东的时候,李佑刚刚懂事就露出勃勃的野心,暗暗为以后造反,重演玄武门之变做着准备。
只是后来李世民听了李言收西域之地以封诸子的先进理念后,就借着突厥之战后,威望急聚上升,天下趋于稳定,把一些封出去的诸王都召了回来。
后来更是找借口把这些王爷留在了长安,并对藩王所在地进行了裁撤。
唐朝的诸侯王,本身就没有军政皆管的权力,在开国时期为了镇守地方,也只是让他们坐镇地方,担任一些文职官员。监督地方官吏和探查民心舆情,诸王手中并没有多少实权。
就连江夏王李道宗,河间王李孝恭这等宗室亲王,都曾经短暂的镇守过地方。
这和汉初、晋初的那些掌握军政的实权藩王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剧中齐王李佑镇守山东,苦心经营了十多年,在李世民年老体衰时,借着朝中废太子起兵造反。朝庭只是派了李绩和刘德威两员大将,轻而易举的就平息了叛乱。
而在现实中,因为李言的影响,李世民东征西伐,灭国无数,威望奇高,威严甚重。李佑更是不敢有丝毫悖逆之心,这才没有造反,活到了李承乾时代。
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野心,而是一直处心积虑的算计着。可没想到,李承乾轻易说服了李恪,兵不血仞的解决了诸皇子中最大的隐患,让他坐山观虎斗的谋算落了空。
李恪才刚离去,朝庭就迫不及待的催促诸王就藩,让李佑一点儿准备都没有,只能待在府里发发脾气,于现实丝毫也无益处。
纥干承基也不甘心,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跟着李佑,忠心耿耿的保护了这个废物一辈子,为的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不是真的为了所谓的忠诚,就把自己一身所学和大好年华,白白浪费掉的。
他可是打听了,雪域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空气稀薄,终年积雪,温度极低,就算动物也很少,更何况是人。真到了那里,不是比发配黔地还要凄惨吗?
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若是李佑就藩,他就找机会离开,绝不离开生养他的故土中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