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的事情上奏。第三类就是比较随意承庆殿议政了,一般都是皇帝和三省官员小范围商议一些国事,有时候会根据需要,特意召集相关六部官员和各地兵政将领参加。
真要论起来,第三类氛围比较轻松,由皇帝主持,大家畅所欲言,可以就一些政务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基本上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而第一类,不讨论具体的事情,没有利益争夺,大家也不会紧张。
可这第二类,就比较让人纠心了,就像一个所有势力公认的角斗场。各方派系势力都可以在这里发起诉求,汇报、参奏、攻讦、合纵联横、勾心斗角,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任何一件事,在这里被抖出来,都像是湖里仍进了一颗巨石,会引多大的波澜,引起多少人的关注?进而参与其中博弈,最后会引发多大的海啸,谁也不知道?
甚至连皇帝也无法控制这类朝会最终的走向。
是以房玄龄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说,今天的朝会,才是李承乾做为皇帝的第一次公开主政,能不能压得住阵,开上一个好头儿,为以后的主政打下基础,就看今日了。
从贞观四年,定襄大战后,李世民威望大涨,房玄龄就开始主政朝堂,在太极殿也待了近二十年。房玄龄也发现今天的朝会有些不正常,群臣们似乎都特别亢奋。
房玄龄明白,天可汗的离去,那股横压当世的威胁不在了,让所有人心中都轻松了一大截。
旧有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次序即将建立,在这个关键时刻,房玄龄才更忧心。
以前李世民在朝堂中的格局,是李世民平灭无数反王和势力,打下大唐天下;而后又挥兵北伐,击败北方霸主颉利,换来贞观一朝二十年的治世;开疆扩土一倍以上,战功赫赫,封国无数带来的。
这其中任何一项,都不是在外流浪十多年,然后回长安捡了个便宜皇位的李承乾能比拟的。
若说李世民在群臣心中的地位有九分,而如今的大唐天子,则是一分也没有。
朝臣们也不可能用以前和李世民相处的那种方式,和新君相处。
而这种形势格局,依房玄龄多年的政治智慧来看,多半就会在今天的朝会上垫定。群臣们必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