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为了让晋王能看到自己坚挺他的身影,几乎都要越过房玄龄,站到了文臣之首的位置。而且后来晋王下来后,又站在自己身边。
左边是左房龄,右边是李靖,自己怎么好意思腆着脸,也跟着跪下请命呢?
不过还好,自己曾经在辽东多次帮过侯君集,又有妹妹这层关系在,侯君集就算不看在自己以前的老交情的份儿上,也得看在妹妹的面子上,给自己留个座位。
长孙无忌在家丁的护卫下,骑在马上,从承天大街穿过,拐入崇仁坊,眼神虽然看着前方,但明显有些走神,想着等会拜访侯君集的时候,该怎么解释
是不是可以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无辜的角色,把昨天的行为一鼓脑推到李世民身上,说自己是受到皇帝的胁迫,才不得不站出来推举晋王的,其实自己内心一直是支持皇长孙的?
嗯,就这么说。
长孙无忌眼神坚决,打定了主意,把所有黑锅都推到李世民身上,反正他是皇帝,李象也不敢怪他,这个黑锅他背得起。而自己就不同了,自己是臣子,长孙家族以后还要在朝堂上混。
是万万不能给新君留下不好的印象的?
至于侯君集信不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台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
接下来的时间太紧了,再不调整就来不及了?
想到刚刚在宫里,妹妹偷偷和自己说,皇上其实已经有立太孙的意思了,并且说只要后天能通过朝会,就要在半个月内,举办禅位大典,把皇位传给太孙。
他要在活着的时候,把太孙扶上位,确定君臣名份,免得有些皇子不甘心,学他行玄武门旧事。
长孙无忌虽然惊愕,可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皇上命不久矣,太医们做出的判断是最多不超过三个月,如今已是一个月过去了,皇上不可能把时间押在最后,这样在半个月内,把江山传承的事情办好是最稳妥的。
再留下一点儿时间压压阵,应对一下有可能的变数,基本上就万无一失了。
如今,朝堂上最有可能被立储君的就是太孙了,自己投过去,是打顺风仗,十拿九稳,不会再出意外了。再过半个月,太孙就是新君了,皇上一去,自己妹妹就是太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