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杨岌,是真的死心踏地的追随李世民。
至于谁会继任储君之位,他并不关心,做为一个忠臣,他还有泾国公的爵位。这些年没有与任何势力有牵扯,无论哪位皇子上位,都会重用他这样的臣子。
即使被冷落,他也不在乎。
如今都五十多岁了,又有李氏皇族的背景,就算被边缘化,也不会太过凄惨。
若是参与夺嫡,一旦失败,就算是李家的女婿,也没人能保得住他。
杨岌走出殿门,伫立在门口,看着远方的蓝天白云,只是有些遗憾,自己的国丈梦,这辈子是无法实现了。
不提杨岌的思绪万千,太极殿内,一场关于储君的争夺展开了。
李世民看向满殿的臣工,缓缓道:“今日朝会,朕要和你们议一件大,就是储君人选。”
“这段时间,朕收到的举荐新太子的奏折,一共有四百七十三份,其中两百八十九份是推举魏王李泰的,还有一百多份是举荐吴王李恪的,最后几十份是其他皇子共分,每位皇子都有。”
李世民指着御案旁堆积如山的奏折道:“看来,诸皇子中,魏王和吴王威信最高,这其中尤以魏王深浮众望。”
站在人群中的韦挺心里一个咯噔,看来,皇上和皇后果然是把皇长孙给保护了起来,如今朝中的势力,东宫并不比魏王要小,可却没有一份奏折,岂不怪哉?
别的不说,韦挺自己知道自己的奏折上是举荐长孙的,现在看来,也被淹了。
韦挺悄悄的看了下不远处的侯君集,暗暗打定主意,只要侯君集不出面,自己也决不说话。
李世民话音一落,魏王系大将张亮就站出来打前锋,举着笏板说道:“魏王素有文采,首倡偃武修文之国策,对贞观盛世的形成居功至伟,他入主东宫实乃众望所归啊!”
张亮说完,魏王李泰脸上浮现出微微自得的神色,转头看向了另一个重臣。
杜楚客也接连站出来附合道:“魏王宅心仁厚,素怀慈爱之心,连续三年多次向朝庭建议赦免死囚,百姓无不称颂,皇上有一个仁德的皇子,大唐有一个亲民的亲王啊!”
“众官员一致向皇上请求,立魏王为储,望皇上谏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