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来顶杠,侯君集得罪的人,都要算到东宫头上。
最后李世民为什么选择李治,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就在于其他皇子们或多或少都被朝臣们记恨,而从头到尾都没有参和到这些事情中的李治,任何一方势力都没有得罪。
他上位是最‘合乎人心的’。
李世民晚年和康熙晚年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康熙是年轻时做的事情多了,那股子冲劲儿也没了,年老倦怠,又顾忌着自己十全老人的名声,不愿意再给自己‘完美’的帝王生涯再涂上不光彩的一笔。
但自己留下的烂摊子又得收拾,所以才选了‘坚刚不可夺其志’的老四上位,就是为了利用他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来趟深水区,啃硬骨头的。
胤禛后来的死得莫名其妙的,和那些被他得罪利益群体的反扑和报复是分不开的。
而李世民经过贞观一朝二十年的努力,差不多把他能做的都做了,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该改革的弊政也都改了,情况和乾隆继位时差不多,江山已经十分牢固了。
有了雍正时期的多项改革,康熙一朝积累下的弊政经过扭转,国库充盈。
乾隆只要萧归朝随,就算往下顺,也能再撑个百八十年,好几代人。
想到这里,李言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接李世民的位,其实就相当于弘历接胤禛的位置,而不是胤禛接玄烨位置。朝庭处在不同的情况,自然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不能死搬硬套,要灵活实际。
即然是这样,那自己就绝不能大量得去得罪人,恶人,只能让别人来做。
李世民好高鹜远、贪功心切
啊!不是
李世民志存高远、文韬武略,绝不可能安份的,再加上昨天的彻夜长聊,接下来大唐的朝堂上肯定会掀起极大的波澜,原本的改革加上自己的分封制,短期内肯定无法平静。
自己要是一直在东宫的位置上,指定会被他拿来顶杠的,除非自己暂时缺席?
是啊
想到这里,李言一阵激动,自己真是傻啊?
一直只想到着政治旋涡里左右支拙的,可就算自己再聪明,也难抵一朝人啊?
为什么不跳出旋涡,暂时先离开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