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的隐密较量和博弈。
更看不到大唐目前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大势,这才一头扎进了这无底深渊,这个亏是吃定了
其实侯君集这么做也担了很大的风险,他是在透支自己和皇上的交情,更是利用了李世民对朝堂的布局和接下来的定襄会战来逼皇上放弃李恪,支持太子。
李世民做为一个乱世中杀出来的帝王,眼界能力手腕都是上上之选,看清了这背后的玄妙,所以只能当机立断,选择牺牲李恪,革去李恪亲王爵位,将其一脚踢出了争储的逐鹿场。
对贪污的事情视而不见,安抚了侯君集,并且在定襄会战之前快速的让太子和海棠成了亲,给了侯君集一个定心丸。稳住了侯君集就是稳住了整个军方派系,为未来战胜突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魏征,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是训斥一番了事。李世民知道侯君集的目标是李恪,而魏征只是适逢其会,是不是重惩魏征,侯大将军根本就不在乎。
后面的事情也证明了,李恪一出局,大家都安心了。
可事情都过去了,好死不死的,程蕴良又冒了出来。说到这里,李世民还要暗暗感谢侯君集,若不是侯君集当机立断,程蕴良一入宫,就会掀起一场官场的地震,到时候自己就真的难办了?
说不定再掀风波,大家把突厥的事情放到一边,先开始内斗了,这是李世民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何况,侯君集并没有将事情闹大,只是解决了程蕴良,没有把李恪怎么样,这就是顾全大局。
而程蕴良和李恪却不知道,目前还远没有到收拾这些将领们的时候,外面有突厥在北方虎视耽耽,内部有世家大族待机而动,大唐还站在悬崖边儿上,没有真正的安定下来。
这些将领们,由其是像侯君集这样忠于自己的将领们,对自己和大唐还很重要。
就是要收拾他们,怎么着也要等到定襄会战过后,大唐彻底稳定下来后,周边没有威胁到大唐的军事力量后。那时候不用他们,自己也会动手开始削减诸将兵权。
将归于朝,兵散于野的。
可惜,程蕴良只看小节,不顾大局,不到三十岁的实权正四品高官,襄阳刺史,已经是朝庭的一方重臣了,还不知足,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