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挑一些贞观朝前期不显,但后期老臣调零后开始强势崛起,或者在高宗时期大放光彩的朝臣们,重点攻略,收入囊中,甚至发展成内线。
而有晚辈在东宫的这些臣子们,就算跟着蜀王和魏王,那些兄弟也不敢完全信任他们,想私下谋划点阴谋诡计什么的,就会觉得不太安稳,想纠结一帮子人搞什么玄武门之变,恐怕还在商量阶段就被自己得知了。
有了这些关系的掩护,李言就可以将锦衣卫内线源源不断的铺设出去,而做到无痕无迹。
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加以利用,起到奇效。
总之,好处多多啊!
而李言培养这些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源,他将这些人分成文武两个类别,又根据水平,分成了三个层级,类似于小学中学高中,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
东宫里有的是占着位子没事干的属官和老师,平时李言一个人也用不到那么多人去教。
随着人数的增加,李言不时还去国子监挖两个助教和博士,硬是在东宫里搞了一个唐代版的大学。
至于练武这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东宫十率里有的是军官可以教授,这是小型版的黄浦军校。
这些人不管年龄大小,进入东宫就要从小学开始,经过学期的学习,经由老师们出题考试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个层级,如此最后挑选出来的人材,和朝庭科考的人材,也差不多了。
这些认真的老师们也没什么经验,都是按照李言的要求,用朝庭科举的标准来要求的,并且在李言的要求下,又加上了一些热爱大唐,拥护李世民,维护朝庭统治,禁止地方分裂的思想方面的东西进去。
搞得恒连将教学内容送到李世民的案头后,李世民看得大为欢喜,甚至和房玄龄等众臣商量着,是不是朝庭也可以宣扬这些正面的积极的东西,让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们也加强一下思想教育。
最后虽然因为朝庭大战在即、滋事体大、不易大动干戈的原因,李世民很遗憾的暂时放弃。但李世民却放开了对李言的束缚,鼓励李言多收些二代们进入东宫进行二次锤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