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堆的世家权贵血脉,甚至连蜀王头号亲信岑文本的一个内侄,还有魏王李泰头号亲信杜楚客的一个外甥都在内,但这也改变不了这些重臣们的态度。说来,有一次李言在上朝的时候,遇到岑文本聊了两句,岑文本开着玩笑说道,自己一个内侄对太子颇为仰慕,想拜入东宫学习。
李言当即爽快的同意了,说自己有教无类,岑大人尽可送来。
岑文本一看李言一脸的认真,当时爽朗的一笑,没敢说自己只是开玩笑,而是含糊了过去。回到家中一说,谁知道那个内侄第二天真的跑到了东宫里。
李言讲完规矩后,对方欣然应允,随后就加入了东宫。
等到岑文本后来知道,想反悔也晚了,若是再上前去把人讨回来,恐怕就有些欺人太甚了。至此,自家内侄就成了太子侍读,整天在东宫里玩儿得不亦乐呼!
事后岑文本专门给蜀王道过歉,但李恪也并未在意,每个豪门世家都有一大堆的裙带要照顾,自己若是拦了回来,就得自己的资源去弥补,反正这也影响不到岑文本的态度,也就听之任之了。
李恪心里还暗暗嘲笑太子搞一大堆不能代表长辈的后生,不知道要消耗多少资源,真是愚蠢之极。
而岑文本的内侄进入东宫后没过多久,魏王心腹杜楚客也腆着脸上门,将自己外甥也送到了东宫里,李言自然是来者不拒。现在大部份皇子们都刚刚才长大,关系也没那么恶劣,所以李言也是广纳贤材。
而李言收这些人,也并不指望他们的长辈支持自己,而是留着一条线,关键时刻,那些势力不和自己死磕死底就行。不要小瞧了这条线,有了晚辈在东宫的家族,在和李言做对的时候,就少了那份孤注一掷的决绝。
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无形中攻击力就会弱了不少。
再说,各大家族都有人在东宫,那自己就有了一条和他们相连的渠道,有时候打个招呼,办点小事儿,就不用自己这个太子亲自出马了,让他们的庶子们带句话儿。
为了巩固自己孩子在太子面前的地位,留条后路,若是无关紧要的事,办也就办了。
一个能在太子面前说上话儿的庶子,也比在家待业的庶子们强不是
在这些人和关系的掩护下,李言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