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见呢?”
房玄龄顿时就知道李世民有些为难了,或许暂时也不想定下来,欲待两位皇子斗上一斗?
于是略一踌躇说道:“皇上,两位将军都是少年英杰,只是左屯卫军现在还在北苑整顿,而且情况复杂,臣建议还是先等等,等到整顿完毕了再说,请皇上明鉴。”
“嗯,玄龄所言有理,是朕有些着急了。”
李世民就坡下驴,暂时将此职给挂了起来:“这样,大家散朝后,再好好想想,此事容后再议。”
朝议议到这里,一方面是因为任用谁都会得罪人,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想将此职悬在两位皇子之间,让太子和蜀王争一争。
当然了,出于权力平衡的考虑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操心国事的同时,也在太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了这么多,表面是为了权力平衡,但何尝不是为了树一个对手,找一些麻烦,好好磨练培养一下太子。
李世民做为从乱世中杀出来的强势皇帝,深知温室里陪养不出优秀的帝王,只有战场上,只有无数的敌人和对手,困境和磨难才能锤炼出一位打不垮拖不烂的硬骨头。
李恪自己认为有机会,孰不知,在李世民的眼中,培养太子成材,为了大唐江山社稷选出一位优秀的后世之君,才是第一位的,甚至比打败颉利更加重要。
在太子没有表现出无法胜任此职的能力之前,无论李恪还是李泰,都是磨刀石,没有半点儿取而代之的机会。李言自己一直缩着,以为李世民是忌惮自己实力膨胀威胁到他,主要是在大清时期九龙夺嫡时积下的老经验。
而更加英明果断,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根本就不惧怕太子的能力强,反而更怕太子过于孱弱,无法承担大唐的万几重担。
这是李言现在还领悟不到的那一层,还一心想着低调猥琐发育,这不能不说,旧有的经验有时候也会帮了倒忙。
又议了一阵国事,散朝后,众人离开太极殿,三三两两的往宫外走去。
李言回到东宫没多久,就有侍卫来通报:“太子殿下,卢国公程咬金求见。”
“请卢国公到崇仁殿,孤马上就来!”李言嘴角微微翘起,脸上浮现一股得计的神色。这老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