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的夷南来到长安代表突利和契必何力和大唐谈判共同对付颉利的时候,李世民还是有些不甘心,发现李承乾无法独档一面,更承担不起对突厥一战的重任。
若是真的强把太子派往前线,搞不好最后还成了笑柄,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还会瞎指挥,拖前方将士的后腿。
即然太子开拓不成,那守成总没有问题吧?
所以李世民又做了另一种尝试,借着去和突利谈判之机,试着让自己离开,把长安交给太子来镇守,看看效果如何,若是太子能胜任,帮自己稳住大后方。
那到时候也可以自己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大唐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而将长安放心的交由太子,这样太子也有一份守卫后方,供应前线的支援之功。
可事实再一次让李世民失望了,李承乾即无法放心派去前方,又将后方弄得一团糟,明明临走前下了死命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秋粮下来之前,不可展开对突厥的战争。
这个所谓‘意外’,李世民几乎就差明说了。
不就是指万一自己预判错误,中了计,折损在了突厥,那李承乾做为储君,要以江山万民为重,以社稷存亡为重,不得义气用事,打着为自己报仇的名义,将天下兴亡置于一时的儿女私情当中。
可李承乾再次让李世民失望了,完全掌握不住局面,被朝臣舆论所逼迫,被重臣亲王们所裹挟,不顾一切的调兵遣将,毫无计划的发起对突厥的战役,而且还要自己亲临前线指挥。
一个从没带过兵的太子,带着李世民积攒数年的资本,向突厥这样强悍的敌人发起攻击,完全是一种自杀性的举措。
这样冲动的决策,不理智的行动,可想而知,当大军调到前方的时候,不是被突厥围歼,就是后方被权臣所篡,一场席卷大唐的混乱过后,李氏家族将被亲的掌权者从这片土地清理掉。
再悲观点儿,生灵涂炭,神州陆沉。
直到这两次试探和考验过后,李世民从心里彻底的放弃了扶持李承乾的想法。
他是一个成熟的帝王,不是李承乾那样的碌碌懵懵之辈。他不能为了一已骨肉私情,而将家族未来和国家的前途,还有天下万民的福祉置于不顾,硬要一个只能带着禁卫军守守宫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