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存在的危机和隐患激发出来,客观上来说,效果非常好,经过太子这一折腾,暴露了左屯卫禁卫军的问题,将旧东宫一系的势力彻底铲除。
为接下来的大战,扫清了内部隐患,避免了在关键时刻腹背受敌、变起肘掖的险恶局面。若情况真的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混乱和危险,李世民连地也下不了,走路都有问题,京帅军队频繁动乱,那他稳定局面都有些勉强,那还打什么颉利啊?
开什么玩笑?
要知道这才贞观三年,离武德九年颉利二十万铁骑大军压境才过去了三年,李世民就敢发起对颉利的大规模反击,只能说李世民对大唐的领导和统治,十分坚强有力,国内情况也是非常稳定。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的问题,基本上都已经被他搞定了,这才有精力发起对外战争。
这段时间,李言一直在思考一些剧中没有显露出来,而自己身临其境的出现在这种环境之中,通过蛛丝马迹,才发现的问题,这就是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李世民在这个关口,将周转边疆钱粮调动的事情交给李承乾,并不单单只是为了替其撑场子,压一压李恪,竖立太子权威,这些在铁血帝王李世民的眼中,都是不值一提的。
实际上李世民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接下来唐突之间的倾国一战。
做为一个帝王,李世民将国内能打的军队都派往前方,而内部十分空虚,若是有人在内部生事,就容易遭受内外夹击的危险局面,所以要稳定后方,只能由他亲自坐镇长安。
可大军都派往前线,很容易失控,若是败了,大唐有亡国之危;若是胜了,这旷古的诺大功劳就会让给臣子,更容易形成将领军权过重,威望过高,以致尾大不掉的可怕后果。
到时候,李世民为了江山稳定,不得不做出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将立有大功的武将们给除掉一批。
做为同样出身将领的李世民,也实在不忍心做出这样的事情。
朱元璋是普通百姓出身低微,见识有限,江山打下来后才察觉到骄兵悍将之害,但此时大错已成,没办法,为了江山的稳定和延续,只有事后补救,将这些将领们一批批送上断头台。
为了斩草除根,彻底的清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