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别人的嫉妒。
在和平年代,一个性格温和不那么强势的太子储君,是符合群臣的利益的,而实际上原剧中的李承乾也一直被群臣拥戴,只是李世民觉得李承乾太过软弱,恐其守不住大唐将山。
再加上李承乾害怕被废,提前造反,所以才被废掉的。
但就算那样,李世民依然选择了外柔内刚的李治,而不是英武类已的李恪,也不是心计深沉的李泰,就是因为这两人一个太过强势,另一个太过狠辣,别说臣子们了,就连李世民自己也害怕。
李治是在贞观十七年,十五岁被立为太子的,当时李恪和李泰都二十五岁了,虽然李世民当时已经渐渐衰老,但毕竟才四十六岁,谁会觉得自己活不了两年了。
由其是对一个天天吃长生不老丹药的人来说,也许李世民觉得自己还能活个二三十年。
做为最简单的参考对像,自己的老爹李渊都活到七十岁才驾鹤的,就按李渊的标准来衡量,李世民还能再活二十四年,而正值壮年的李恪和李泰能等得了吗?
还不急不可待的把自己给毒死,提前登基啊?
别说李世民了,要是李言自已处在那个时候,是决不会选李恪和李泰的,越是精明强干,越不能选,就连十五岁的李治,都嫌有些大了,说不定还搞个七八岁的孩子,带在身边慢慢培养。
别以为皇上就不需要安全感了,实际上皇帝大部份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行为都可以从安全感上找到依据。
有了这些数据做为依据,相信就算再笨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个太子了。
李承乾的守弱策略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只能假装弱,不能是真的弱,可以自污,不能真的搞得一身屎,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有计划可控的,而后者是无序的一团糟。
这一点儿李言早就想得很明白了,对于自己来说,就算要发展实力,也要另辟蹊径,选择一些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发展软实力,去争夺最敏感的军权无疑是大忌,也是最愚蠢的。
对于李世民来说,做为太子的李言,只要不抓军权,其他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接触,也可以给。
而今天来,李言就是要开辟一条这个时代没有的,也无法客观的横向对比,去直观评判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