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鲁人流外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出去游学经商的富有人家能把他们赎出来,带回国内,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和路费。”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家里有钱,在国外赎了十几个鲁国人,回国后却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得到了夸奖,子贡回来向老师炫耀。
孔子知道后愤怒的指责子贡道:“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而另一名弟子子路在路边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知道后高兴表扬子路道:“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出发点也是好的,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人人学习,可是孔子为何要批评他呢?
子贡的错误到底在哪里呢?
不要这笔赎金,看上去高尚无私,实则是道德包袱,给原本天经地义的“赎人得钱”一事带来了舆论压力。因此孔子才说,这会导致很多鲁国人即便看到本国人沦为奴隶,也不愿意去赎人了。
赎人收金,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既会收获称赞,也可领取应得的报酬,甚至还可能多报一些费用。
即得名又得利,更是一种平衡。
然而子贡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还去领取赏金,可能会被当做贪财之人,受到别人的嘲笑,并以不如子贡来奚落对方。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
长此以往,大家渐渐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便不再有人愿意去救人了。
圣人做事可以改变风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而圣人不仅仅是考虑适合自己的行为。
那个时候的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赏金,子贡不会有任何损失。但子贡不领的话,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
一个国家的大部份人还是趋利避害的普通人,不是所有人都有子贡那样的家世,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圣人弟子那样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任何一条政令的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