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却登堂入室,坐在这弘文殿里,和大唐的皇帝国公元老们商议政事。一个罗艺他都觉得有些应付不了,现在朝中群雄争斗,更是让他心中胆怯。
归根到底,他杨岌肚子里的墨水不够,不足以参与这种程度的朝争,现在自己刚刚投诚,又‘挽救’大唐于危难,还率领着泾州八万大军,所以靠着皇上暂时的感激,众臣才能让他坐在这里。
可天长日久,自己这投机取巧的草包,早晚是要露馅儿的,等到再次再被打压下去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了起来的机会,论水平,杨岌觉得自己还不如刚刚被灰溜溜赶出的范兴,至少他想不出倾空府库退敌的主意。
现在杨岌算是深刻理解了李言昨天上午在起兵之前,最后对自己叮嘱的那一翻话的用意了,见到范兴黯然退场,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一想到这些,杨岌再也坐不住了。
下定决心,站起身往李世民面前一跪:“皇上,臣有一事启奏,望皇上俯允!”
看到杨岌启奏,李世民摆了摆手,众臣安静下,李世民眼神温和的目光看着这个救驾及时的臣子,虽然他以前并没有见过杨岌,房玄龄也提醒过他,杨岌就是个投机份子。
但今天的及时救驾,以及八万泾州军在渭水的拥护,还是让他对这个看似耿直的汉子,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杨将军,快请起!”
李世民温言说道:“君前议事就是这样,吵吵嚷嚷的,有时候什么争得面红耳赤,但在坐的诸位都是我大唐最忠心的臣子。杨将军不必行此大礼,有什么事,尽管说就是了”
封德彝等人闻听此言,都满意的点了点头,显然是被皇上的认可感到很是欣慰。
往日如雷灌耳的名臣们此时都好奇的看着这个目前可以决定形势的臣子,封德彝和萧禹等人更是微微不屑的撇了撇嘴角。杨岌之前只是一个泾州军的副将,机缘巧合才取代罗艺,如今更是和德高望重的众人一起论政,大家瞧不上范兴,更看不起杨岌。
只是这小子现在手握八万雄兵,又刚刚立了救驾之功,若不是杨岌来得及时,大家这时候说不定已经在颉利的铁蹄下哀嚎了,所以众人一时也没有人找杨岌的麻烦。
就是要干他,也要等朝庭之危解除了之后,剥掉军权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