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
唔
李言眼前一亮,说实话,看到李世民圣旨的那一刻,李言确实有了一丝动摇,想放弃这个随手发展的棋子,因为此人资质实在是太差,太过平庸。
平庸到在将军璀璨的大唐时代,在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而大唐初期,最不缺乏的就是名将。
李世民明显又对他深为忌惮,单从圣旨上来看,做过皇帝的李言一眼就看出来,李世民并没有打算收下杨岌的意思。
因为杨岌之前杀了赵慈皓,后又随罗艺反叛朝庭,此时虽然在自己的干预下投降了李世民,但更多的却会让人以为是杨岌想趁机上位,取罗艺而代之,并不是什么忠心耿耿。
不过是一个野心家取代另一个野心家的上位而已。
从李世民的圣旨上就可以看出来,很是符合暂时安抚的意图,将罗艺的位置直接给了杨岌,并封燕国公。李言敢肯定,只要杨岌表示一些不满,罗艺原来的燕郡王,包括燕辽之地,世袭罔替的待遇,会一样儿不差的配齐。
罗艺本身就是郡王,杨岌虽然没有封王,但那些是虚的,而八万不听朝庭调动的军队才是真正让人忌惮的筹码,而且还在突厥入侵的关紧时刻,朝庭此时并没有选择,只要能安抚住这八万军队,无论什么条件都会答应。
而任何人只有要有了军队,就会跟着有地盘,随后的各种爵位不是轻而易举的吗?
李世民直接将最重要的东西给了杨岌,这本身就说明,他不敢夺取杨岌的兵权,不管杨岌在奏折上说的多好听,多情真意切,在阴谋危计中泡大的李世民是不会相信的。
而且,还封的是燕国公。
罗艺反叛,打起来的旗号是燕辽大军,可见他心向河北,心念幽燕之地,这就连瞎子都看得出来,可杨岌一个关中泾州之地土生土长的将领,封个燕国公,这算个什么事儿啊?
一个燕国公,就说明在李世民心里,杨岌和罗艺,没什么区别,都是野心家,是逆臣。
若是这样的话,要救下杨岌,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是以李言收服杨岌的打算也有些动摇起来。
所以,李言要再次看看,杨岌值不值得自己下这么大的功夫。若是此人心性不坚定,稍有异心,那李言就会放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