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块,则是围绕作坊城周边的荒地,已经提前规划好了纵横交错的道路。

    “石初八,我听人说,明年你打算在这里租二十亩地?你家就你这么个力气大的,能不能行?”

    石初八的邻居石大耳吃过早餐之后,才悠哉悠哉去干活。

    建设局专门派来了工匠专门给大家做指导,免得修出来的路质量太差。

    “如果实在忙不过来的话,可以去西市买几个奴隶,那些倭人奴隶很便宜,用今年卖鱼的钱就能买到。更别说卖大米的钱了。”

    石大耳去年种了比他还多的田,这方面的情况又不是什么秘密,石初八倒也不藏私。

    “要不,你把茅草屋拆了,修个好房子?”

    石大耳实在想不通,石初八有那么多钱买奴隶,却连房子都不修。

    “放心吧,这些钱都花在买奴隶上了,明年还能种更多的水稻,到时候再盖房子也不迟。”

    石初八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虽然明年搞稻鱼混养的人会越来越多,但只要不花太多的成本,还是能赚不少钱的。

    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说的也是。”

    石大耳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其实,如果不是家里的孩子还小,我早就去山南道开荒种地了,听说每家都有百亩稻田,前三年不用交税,真是白白便宜了他们。”

    房玄龄雷厉风行,将水稻种植推广到江南道、山南道等地,已经有了一些眉目。

    和关中道的人口密度相比,无论是山南道还是江南道,都有不少地方是空置的。

    虽然朝廷已经做好了将突厥人迁移到这些地方的准备,但同时也希望能够有一部分唐人跟着一起前往,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这几个地方。

    不过,到现在为止,响应的人并不多。

    “可是我听说那山南道乃是一片荒山之地啊?”

    “就是因为这里是荒郊野外,所以我们这些平民才能分到一百亩地。否则的话,这百亩良田,岂不是价值数百贯?”

    石大耳这番话,就是冲着石初八而来。

    和石大耳家人丁单薄不同,石初八家人很多,但却是穷得叮当响,如果不是今年的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