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今日正是燕王府收割水稻的日子。

    房玄龄与戴胄下完朝会,就直奔稻田而去。

    “石初八家一亩,亩产三百五十二斤。”

    “石老四家一亩,亩产三百二十四斤。”

    房玄龄和戴胄的身后,还跟着数十名管事、胥吏,他们是来视察的,也是为了验证这些水稻的产量。

    甚至连御史台都派了人来,看看是不是燕王府作弊了。

    “现在已经有几十亩地收上来了,就算是最差的,也有二百八十斤,比粟米多多了。”

    房玄龄笑得前仰后合:“燕王殿下放心,本官已经和陛下商议过,一旦水稻的产量确定,户部就会全部收购作为种子,继续推广。”

    戴胄微微一笑,也是点了点头。

    数万亩的水稻种子,就算是存活一半,在江南道、山南道等地,也可以种植出大量的水稻。

    “当真”

    此言一出,李想顿时大喜。

    要知道,南洋的水稻,产量可是大唐的两倍以上。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产量大,就可以推广开来。

    在很多农民看来,比起朝廷提倡的所谓“高产”,他们更喜欢自己熟悉的作物。

    因为他们抗风险能力太低了。

    如果他们种下了新的种子,却什么都得不到,那就是家破人亡,除了逃荒,别无他法。

    所以,在历史上,土豆、红薯、玉米等作物,过了很久才普及开来。

    这些农民,也就是亲眼看到了新作物的高产,才愿意跟着种植。

    可是,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当成小白鼠,那还怎么开始?

    “燕王,本官怎么可能在这件事情上欺骗你?”

    戴胄想着,用不了几年,大唐的粮食产量就会翻上一倍,脸上就堆满了笑容。

    本来他是打算今年年底就退休回家的,现在打算再干一年,推广水稻。

    “那陛下有没有想过,让胡人在山南道、江南道开垦农田?”

    “这个……”戴胄看了房玄龄一眼,并未回答李想的话。

    “燕王,这件事情事关重大,现在北方有薛延陀在作乱,如果我们把突厥人都调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