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经济生态圈”蓬勃发展之际,大柱和小莲敏锐地察觉到,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不同星球独特的环境条件蕴含着巨大的科研和商业价值。而要充分挖掘这些价值,建立星际科研基地成为了关键一步。
于是,公司决定启动“星基计划”,目标是在太阳系内的多个星球建立综合性科研基地。火星,作为距离地球较近且环境相对适宜的星球,成为了首个目标。但火星的恶劣环境充满挑战,低温、稀薄的大气、强烈的辐射以及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基地建设和科研设备的要求极高。
研发团队首先攻克的是基地的能源供应问题。火星的太阳能强度较弱且不稳定,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难以满足基地的能源需求。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创新,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核能 - 太阳能混合能源系统。在白天,利用高效聚光太阳能板收集能量,同时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夜晚或恶劣天气时,启动小型核反应堆提供稳定电力,确保基地24小时不间断运行。
解决能源问题后,基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成为了新的难题。火星的沙尘风暴频繁且风力强劲,普通建筑材料难以抵御。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利用火星本土的玄武岩等矿物资源,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一种高强度、抗辐射且防风沙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制成的建筑结构采用穹顶式设计,不仅能有效分散风力,还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对内部人员和设备的影响。
在科研设备方面,为了适应火星的特殊环境,团队对各类仪器进行了针对性改进。研发的火星地质探测机器人,具备更强的越障能力和适应复杂地形的移动系统,能够深入火星的峡谷、火山口等危险区域进行采样和分析。同时,建立了一套基于量子通信技术的星际通信网络,确保火星基地与地球之间的实时、稳定通信,实现科研数据的快速传输和远程控制。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和建设,首个火星科研基地“祝融一号”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科研人员汇聚于此,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科学研究,包括火星生命探索、火星气候模拟、火星资源开发利用等。在生命探索方面,科研人员利用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和微生物培养设备,对采集到的火星土壤样本进行深度分析,试图寻找火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