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给你的勇气?”

    大宋的宰相被分权,削弱得很厉害,武将更是如此。

    殿前司和侍卫二司这三个衙门,掌管着全国的军队,却不能擅自调动。

    要调兵,需要枢密院下令。

    枢密院又只负责拟定作战的计划,只负责后勤和武将考核升迁。

    三衙和枢密院相互制衡,最后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宋朝还有个最大的问题,枢密院长官几乎都是文官担任,狄青担任枢密使是仅有的特例。

    文官兼任枢密院长官,不直接担任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因为两个官职是武将职务。

    文官主持枢密院,有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以及签枢密院事和同签枢密院事。

    知枢密院事是枢密院长官,相当于枢密使。

    同知枢密院事是知院的副手,枢密院二把手。

    签枢密院事是三把手,同签枢密院事则更次一级。

    文官把持枢密院,导致枢密院拟定的战略是外行指挥内行,无法对症下药。

    比如李纲守卫东京期间,曾兼任知枢密院事,耿南仲兼任签枢密院事,唐恪兼任同知枢密院事。

    朝中许多的文官,都兼任着枢密院的官职。

    要推翻文官掌握枢密院的权利,必定遭到所有文官的反对,因为这是实打实的利益。

    赵桓暂时都没有采取行动,是他亲自筹划安排。

    李孝忠也是聪明人,瞬间就反应了过来,脸色也有些发白。

    没想到,他的一个举动,会产生这么多的连锁效应。

    李孝忠也有些怕了,呐呐道:“臣,臣没想这么多。再说文官把持枢密院,外行指挥内行,本就错误。”

    赵桓哼了声,呵斥道:“你知道是错的,朕难道不知道,李相公难道不知道,就你一个人是大聪明?”

    “你没想这么多,是你没脑子。”

    “你说文官不能干涉军事,你一个武将学御史台言官的那一套,跑来弹劾文官抨击朝政,不也是干涉政务?”

    “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要各司其职。”

    “在你身上也一样。”

    “武将天生就不擅长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