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后的人还会每日写日记,那八成不太正经。
但放在这个年代,写日记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毕竟大家没有手机和网络。
而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写回忆录的人也多数是有知青生活经历的人。
胖子胡宇知道张宏城要去红旗屯知青点,特意花了大价钱搞到了一本回忆录。
执笔人正是于楷,是他在后世根据七八个人的日记编写的《红旗屯的岁月》。
书没出版,但当年红旗屯的知青们一人拿到了一本当做收藏。
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张宏城知道王凤志和夏娟两个名字。
王凤志是于楷回忆录里着墨很多的一个人物,不光是因为他日后会牺牲在南疆,更是因为这个人为人处事很有古风。
夏娟也是于楷回忆录里经常出现的人物,性格泼辣直爽,算是女知青们的传话筒。
根据于楷回忆录记载,张宏城知道现在知青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压根就不是与村民发生的那场冲突,而是冲突之后隐藏的事件。
红旗知青点一共有四十二个知青,全都是插队知青。
可偏偏他们没有住在旗口村或者黑岭子村,而是集中在了深入湿地的地方耕作。
按照一般的插队流程,插队知青的口粮是要找队里先借,到了年底收获再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