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课本被翻得卷了边,纸张也变得脆弱不堪,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破碎。还有些孩子因山路遥远险峻,每逢雨天,道路变得泥泞湿滑,一步三滑,便只能无奈留在家中,望着窗外的雨幕,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和无奈。目睹这一切,张晓红的心被深深刺痛,她握紧了拳头,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片贫困的土地上建一所免费学校,让孩子们都能走进课堂,让朗朗书声取代这无尽的贫困与沉默。
回到城市,张晓红顾不上休息,连口气都没喘,立刻投入到建校筹备工作中。那时没有互联网,信息传播极为不便,一切都只能靠最原始的方式。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精心整理在当地拍摄的照片,那些照片上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破旧的房屋和艰难的生活场景,每一张都像是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她的内心。她仔细梳理调研资料,亲手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册,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饱含着她的心血和对孩子们的期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情况,她骑着那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四处拜访可能提供帮助的人。自行车的铃铛在风中发出清脆却略显单薄的声响,像是在为她的梦想呐喊助威。
张晓红首先想到了大学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然而,那时大家工资普遍不高,生活开销较大,多数同学虽对她的计划表示赞赏,但面对资助请求时面露难色。有的无奈地说:“晓红,我每个月就挣那么点钱,家里到处都要花钱,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实在拿不出钱帮你。”还有同学劝她:“那地方太偏远太穷了,建学校谈何容易,要征地、要请建筑队、要买材料,你别白费力气了。”张晓红心里虽失落,但没有放弃,又去找以前的同事。同事们都夸她有爱心,可真正到出钱出力时,愿意帮忙的寥寥无几。有人好心劝道:“晓红,你想法是好,但太不现实了,还是把心思放回本职工作吧,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面对种种挫折,张晓红没有退缩。她开始研究当地企业黄页,那本厚厚的黄页被她翻得边角都卷了起来,将有可能提供资助的企业和机构逐一标记,每一个标记都是她心中的一丝希望。白天,她奔波于各个写字楼和单位,哪怕遭遇门卫的阻拦、前台的冷眼,也从不气馁。有一次,她去一家企业寻求资助,接待的负责人对她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