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改革的春风正浩浩荡荡地吹遍华夏大地,城市里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人们热烈讨论着新政策、新机遇。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贫困的阴霾依旧浓重,像一层挥之不去的雾霭,笼罩着那里的人们。
盛夏时节,烈日高悬,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而下,肆意地炙烤着大地。张晓红坐在颠簸的长途客车上,正前往瓦屋脊乡进行教育调研。客车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汗酸味和刺鼻的汽油味,两种味道交织在一起,让人几欲作呕。狭窄又硬邦邦的座椅,每一次颠簸都像是在给身体做一场生硬的按摩,让她浑身不适,骨头都像是要散架了一般。窗外,广袤的农田一望无际,农民们戴着破旧的草帽,弯着腰在炽热的阳光下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在后背留下一片片深色的汗渍。这一路的景象,让张晓红越发期待能为改变乡村做点什么,心中那份责任感也愈发强烈。
抵达瓦屋脊乡后,眼前破败的景象让张晓红揪心不已。村里皆是破旧的土坯房,墙面裂缝纵横交错,像是一张张干裂的嘴唇,土块伴着干草不时掉落,发出沉闷的声响。屋顶的茅草被风吹得凌乱不堪,东倒西歪,仿佛下一秒就会坍塌,在风中摇摇欲坠。村里的小路又窄又脏,尘土飞扬,每有行人走过,便会扬起一阵呛人的灰尘。孩子们穿着打着补丁、辨不清颜色的衣服嬉笑奔跑,他们的笑声在这破败的村子里显得格外清脆,却又让人心生酸涩。很多孩子连双合适的鞋子都没有,光着脚丫或者穿着简陋的草鞋,脚趾在坚硬的土路上磨得通红,有的甚至磨出了水泡,可他们依旧玩得不亦乐乎,对知识的渴望只能深藏在这无忧无虑的表象之下。
走进一户人家,屋内昏暗潮湿,散发着一股陈旧的、让人压抑的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简陋的床铺是用几块粗糙的木板随意搭成的,上面铺着的被子又破又黄,满是补丁,像一块破旧的抹布,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与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人交谈后得知,孩子们因家境贫寒辍学在家,每天天不亮就要随着家人进山砍柴割草。山上荆棘丛生,孩子们的手脚时常被划出一道道血痕,可即便如此,他们为了能帮家里减轻负担,也从不喊疼。晚上,他们只能借着微弱的月光,趴在昏暗的灯光下翻看破旧课本,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