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孔宁萱的大舅有五十多岁,育有一女二子,女儿已嫁人,大儿也已结婚,现有一子一女,大孙子在凤鸣镇上读小学一年级,小女儿上幼儿园。
大舅的大儿、儿媳都在南方打工,二儿子则在读职校,两个老的在家主要是带孙子。
在镇上租房子住,那个三轮车有生意就跑,大舅娘早、晚接送孩子,白天摆个小摊卖米豆腐,生意不错,每天做的米豆腐差不多都能卖完。
孔宁萱的姑姑住了三天,三天后,加上舒星,姑侄三人一起去她姑姑家。
姑姑的家虽然也在凤鸣镇范围内,可是在边缘地带,在过去一点就是隔壁的卧牛镇范围。
卧牛镇的名称来历有一段传说,说是古时,有一雨天,寨上放牛的在下午去赶放在外面的牛回家。
可牛走在半路都卧在地上不动了,怎么拉,怎么打也赶不起来。
不是一家的牛如此,家家放在这边的牛都如此。
这时雨已停,消息传到寨子上后,除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就是连小孩都被家里人抱来看稀奇。
几乎所有的人都到牛卧下的地方时,寨子后面的山体滑坡了,一下淹没了整个寨子,除了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寨子其它的人都得救了。
有人,有牛就有希望,后来寨子就在牛卧地的地方重新建起来了。
当初有人提议此地叫神牛寨,因为是牛救了大家。
众人说这个名字太大了,干脆叫卧牛寨好了,到现在已成了卧牛镇。
孔宁萱家到她姑姑家有二十多里路,到凤鸣镇上有人货混装的农用车可搭。
到镇上后,舒星和孔宁萱又买了些水果,糖之类的去了大舅租住的地方一趟。
到那看到了大舅、大舅娘和他们的孙子、孙女。
太顺县姑姑的本地叫法是叫“大大”,两个小家伙就叫孔宁萱“大大”,其书面叫法应是表姑姑。
舒星在这里则得了个幺幺(叔叔)的称呼,这得给钱,于是舒星拿出两百块,一个小家伙给了一百块。
坐了一会儿说了会话后就告辞了,得去坐去姑姑家的农用车了,那车一天就跑一趟,去晚了就赶不上了。
今天坐车的人不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