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在烟火气十足的环境里长大,吃饭这件事对她来说,往往不是精致考究的享受,而是充满随性和乐趣的探索。
她可以站在热气腾腾的摊位前,排半个小时队,只为尝一口传说中的老字号米粉;也可以坐在一个油腻腻的折叠桌前,捏着塑料袋装的甘蔗汁,一边吸溜一边和摊主闲聊。
但威廉呢?
他在英国长大,习惯了干净整洁的用餐环境,餐桌礼仪严谨到近乎刻板。
无论是牛排还是甜点,他总是不慌不忙地用刀叉切割,连喝汤都要用汤勺轻轻舀起,从不发出一点声响。
江离实在难以想象,这么一个讲究优雅的男人,会在东南亚闷热的街头,坐在塑料板凳上,边擦汗边埋头吃叻沙。
想到这,她一时兴起,给威廉发了条消息:
“威廉,你去过最接地气的餐厅是哪家?”
几秒后,威廉的头像亮起,他似乎愣了一下,然后回了一个问号。
“什么意思?”
“就是那种很本地化的、很……随性的餐厅。”
她努力找词,试图描述她脑海里那些人声鼎沸的街头小吃摊。
“比如,桌上有廉价的塑料纸巾,酱料瓶上可能沾着点油,服务员直接吆喝着点单,甚至……需要自己端饭。”
这次威廉沉默得更久了。
江离抱着手机等了一会儿,忍不住又补了一句:
“少爷出国在外,应该没吃过路边摊吧?”
几分钟后,威廉终于回了消息:
“为什么突然问这个?”
江离想了想,坦白道:
“因为我刚才在小红书刷到一堆新加坡的路边摊美食,想推荐给你。但又突然觉得,你可能从来没试过这种地方。”
这次,威廉的回复很快——
“路边摊不至于没吃过,但确实不常去。”
果然,符合他的风格。
江离想象了一下,估计他对“接地气的餐厅”的理解,大概是某家装修低调但食物极其精致的私房菜馆,而不是她想象中的露天小摊。
她盯着手机屏幕,突然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如果真的让威廉去试试,他能适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