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去对方家里,白天黑夜的跟着人家,时不时说上几句,没有良心的人就不该做官。
王月娘也会跟着一起去,他俩到底是圣上的亲戚,上门去做客,也不会被赶出来。
她也不做别的,就是和对方的妻子母亲唠嗑,说些女人的辛苦,说为人妻的艰辛,说男人不懂得体谅妻子,也不知道心疼自己的娘,简直就是大不孝,还不心疼女儿,更不配当爹。
这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了些,可效果还挺明显,至少没人再在朝堂上,找长安的不是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令的推行就畅通无阻了,总是有官员不认可的。
对这些故意拖延,阳奉阴违的地方官员,长安就不会冷眼旁观了。
她让发财去看了一圈,到底有多少府县还没干实事,还真发现了几个顽固之地。
都是宗族势力过大的地方,且族中的话事人都是老顽固,冥顽不灵的那种,当地的官员也很头疼。
对这样的人,那就不用讲究脸面了。
长安让魏老二去了一趟,说要在这里建豆酱工坊,但是一看到那些人连皇令都不听,就不太敢在这里做买卖了。
又雇人去酒楼和戏园子里,说本来圣上的姨母,是要在这里建豆腐工坊,让穷苦老百姓来做工的。但因为那些人不同意善待女子,公然反抗朝廷的禁令,所以人家不敢来了。
这些话一传开,底层百姓们就不满意了,你们家大业大的,不缺豆腐工坊,但他们需要啊。而且都知道长安开工坊,多是招女工,那样的话,家里男人和女人就都有钱挣了。
很多乡里的耄耋,和小乡绅们,就去找到当地大族,贴脸问他们为什么要抗令呢,难道就是不让族里的女孩们过得好,也见不得乡亲们赚些钱吗?
乡里的舆论压力,族中的分歧,再加上官府的威压,宗族势力再大,也扛不过过的,只好先妥协,表示族里不敢反对,只是之前的族长老糊涂了,新族长一定配合官府的政令。
对这种舆论宣传,魏老二做的得心应手,不只是买卖覆盖到的地区,连怀庆三府都没落下。
那里的人,本来就感念长安,因此在推行政令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没受到什么阻碍。
就这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