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承文辞官归乡后,在大陆庄旁边的一座小山上建了个书院,规模不大,但看起来却很庄严。
一开始这里动工时,大家都以为,是富贵人家来建别院或庄子,结果听闻是陆承文回乡教书后,周围的村民都自发前来帮忙。
陆长安就使人,在山脚下支起了几口大锅,每日热汤和粗粮管饱。
温知府也抽空过来看了一趟,仔细叮嘱了一番后才走。
陆承文二甲进士出身,又曾官至户部员外郎。因此他办的书院,一朝开始招生,整个大同府里的读书人,能赶来的都来了。
他也秉承着,有教无类的理念,不看出身,只看品性。且只收蒙童,和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
但也会在每月抽两日,专门给前来的秀才和举人指导文章解疑答惑。
书院的开办,除了陆长安的资助外,本地士绅也多有捐赠,甚至衢县和开州的府衙,都拨了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的时间过得很快。
几年间,衢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个大同府,考出的秀才和举人数目,也有了增加。甚至在某年的春闱中,一下子出了两个进士。
温知府又开始,在每年的年终奏折中,称赞长安书院的功绩,和陆长安的善举。
终于,在温知府被擢升为户部侍郎的那年,一幅御笔亲题,写有“长安书院”四个大字的匾额,被挂到了书院门口。
陆承文每日都会擦拭匾额,连一粒灰尘都不能落下。
某天清晨,徐管家没在匾额下看到熟悉的身影,才知道陆承文已经不舒服好几天了。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只是偶感微恙,怎知过了几天后却每况愈下,已经渐渐昏睡叫不醒了。
徐管事连忙遣人,去喊刚回来的陆长安,等到陆长安匆忙赶到时,陆承文还没有清醒。
年轻时受过重伤,后面又殚精竭虑的读书,耗费心血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在此时一并显露。
时光好像又回到了,当初在下河村的时候,陆长安每日守在床前,看从各地请来的大夫给陆承文治病,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摇头。
如是过了几日后,陆承文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