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宇宙创艺薛定谔方程与艺术想象后,林晓和苏然从德布罗意波假说中获取灵感,提出“特殊艺术教育的宇宙创艺德布罗意波假说的创作启迪”理念,为特殊群体艺术创作在微观与宏观、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融合上提供新视角。
德布罗意波假说指出,一切物质粒子均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微观粒子既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又具有波动的特性。这种看似矛盾的统一,揭示了微观世界物质本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在特殊艺术教育领域,这一假说可类比为特殊群体艺术创作过程中微观与宏观、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关系。从微观与宏观角度看,特殊群体艺术创作既关注微观层面的细节表达,如绘画中细腻的笔触、文学作品中微妙的情感描写,这些细节如同微观粒子,构成了作品的基础。同时,又要把握宏观层面的整体架构,如绘画的整体构图、文学作品的故事脉络,这类似于波的传播,将微观元素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例如,一位特殊群体陶艺家在制作陶艺作品时,会精心雕琢每一个局部的纹理,这是对微观细节的关注;同时,又要考虑整个陶艺作品的造型、比例以及与周围空间的关系,这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控。微观细节与宏观架构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从物质与精神层面来看,特殊群体艺术创作所使用的材料,如绘画的颜料、雕塑的石材等,是物质基础,如同粒子的实体性。而艺术家赋予作品的情感、思想和创意等精神内涵,就像粒子的波动性,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艺术创作就是要将物质材料与精神内涵相融合,让物质材料成为精神表达的载体。比如,雕塑家通过对石材的雕琢,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融入其中,使冰冷的石头具有了精神温度。
林晓和苏然致力于引导特殊群体理解并运用宇宙创艺德布罗意波假说的创作启迪。他们通过举办微观与宏观创作工作坊、物质与精神融合讲座等活动,帮助特殊群体学会在创作中平衡微观与宏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期望借此让特殊群体艺术创作在多个层面展现独特魅力,为宇宙艺术带来更多兼具深度与表现力的作品,持续提升特殊群体艺术创作的多元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特殊艺术教育的宇宙创艺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创作思辨